《国家宝藏》读后感

时间:2024-10-11 18:06:24
《国家宝藏》读后感

《国家宝藏》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宝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宝藏》读后感1

千年的历史,只能翻开厚重的史书才能了解吗?不是的。

工致的文物,只有在博物馆隔着厚厚的玻璃展窗才能见到吗?不是的。

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国家宝藏》里那二十七件按时间排序的文物,让我似乎站到了它们面前,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在轻松阅读中逐渐了解。

无论是九千多年前,成功吹出世界标准音的贾湖骨笛;还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永不晃出一滴香料的香囊;或是五百年前,展现多种工艺的各种釉彩大瓶……每一个国宝都好像有了生命,向我讲述着它们的时代发生的故事。

看到安国之信—杜虎符所记录的那段历史,我不禁想起了与它之前的“相知相遇”。

第一次“相知”是在几年前的“国家宝藏”电视节目上。两人各执半面虎符,当虎符严丝合密吻合时,兵马才能被调动。他们用契合的方式来确定情报真假,古人的智慧让我折服。

第二次“相遇”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我亲眼见到了杜虎符。隔着玻璃,我发现它只有我食指这么长,比电视上的感觉更小些。那小小的杜虎符上还有细巧的错金字。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它们依旧熠熠生辉。古人的高超工艺,巧妙设计再次让我赞叹。

读着《国家宝藏》我不由想四大古文明中,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文化都已经消失了,只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流传至今。而这一件件文物,不仅仅是一件物品,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五千年的象征。

《国家宝藏》这本书让我看见这些文物,了解这些文物,更让我为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自豪!

《国家宝藏》读后感2

伴随着《国家宝藏》的大火,各具特色的传承宝物们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通过咪咕中信书店,我买了一本《国家宝藏》,看完之后颇有感触,尤其是喜爱其中的一些文物。每每阅读到它们的篇章,都会有着些许的感想浮现在心头。

越王勾践剑虽然历经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岁月沉淀,但它依然寒光闪耀、锋利无比,刚刚出土时,好奇的人们用它轻轻一划,二十多张A4纸便悄然多出一道伤痕。越王勾践剑身上镀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在锻造的过程中掺杂了其他的金属,巧合的分布在剑脊和剑身,才能让它千年不锈,荣获“天下第一剑”的美称。

曾候乙编钟由65个大大小小的'编钟整齐挂于木质钟架之上,能奏响一曲曲气势磅礴、美妙绝伦的旋律。虽在地下沉睡了两千五百多年,但仍然无法掩饰它的恢宏大气。作为国家的特级国宝,在香港回归仪式上,它的声音仿佛穿越了两千五百载的时光,刺透人们的内心,似乎再向人们宣示,这个古老的大国正在再度崛起。

人形铜灯为一身着短衣男子双手擎灯状。此人双手各擎一屈曲带叶竹节型盘柄,盏盘下的子母口与盘柄插和,可随意拆卸,构造精巧。人足下为盘龙型圆盘。出土时还随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长柄铜勺。这件铜灯设计巧妙,造型新颍,推断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宫廷中所使用,向我们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宫廷生活。

瓷母作为中华瓷器之巅,它的器身上下有15层纹饰,釉彩颜色达17种之多,吉祥图案更有12幅,是高超、绝美、精湛制瓷工艺的“顶峰之作”,是瓷文化最“辉煌的盛世”,是康雍乾盛世的最佳写真,是中国封建王朝这个日头降下前最后的一道夕阳。

阅读了《国家宝藏》一书,我了解了诸多国宝的前世今生,它们跨越了时光的磨练,向我们无声的诉说着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的过往。中国,一个历史悠久、文明智慧、魅力无穷的国家,有着无数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去传承。

《《国家宝藏》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