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麻雀评课稿(精选6篇)
今天蒙老师上的《麻雀》一课,是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文中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蒙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将三维目标有机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堪称一次精彩的课堂演绎,一次生动的爱的教育,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蒙老师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我学习。
一、整体感受课文,认识到位。
《麻雀》这篇课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力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堂课,蒙老师通过麻雀和猎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猎狗是那么得可怕和凶恶,麻雀是那么得弱小,可是老麻雀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地飞了下去。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爱的伟大。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蒙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品味语言文字。例如在研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时,通过对重点词句“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感受麻雀的坚定、勇敢以及那份伟大的母爱。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蒙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例如:在品读“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学生有的回答“无可奈何的小麻雀”“无助的小麻雀”“可怜的小麻雀”学生回答出什么感受,就让他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
三、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读书是语文课的根本,蒙老师这节课落实了这点,而学生也正是在品读中理解了老麻雀是怎样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拯救自己的孩子,使在场的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亲子之情的伟大。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一句时,蒙老师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摒弃了传统的解析方法,通过补充理解“此时的老麻雀,明明知道xxx,但它还是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学生通过补充句子,体会到老麻雀那着急、担心、害怕却又坚定的复杂心情。当我们注意到学生正在轻轻抹去眼角的泪珠时,我们一定也是感动的。感动于老麻雀的爱,感动于学生的举动,而这些感动,正是蒙老师和一群可爱的学生给予的。
四、自主学习,形成开放,有活力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选读课文的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中,徐老师始终是一个鼓励者、引导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通过她的循循善诱,课堂的主体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整个课堂老师体现出的是尊重、平等、关爱。学生显示的是活跃、积极、轻松。
五、对中心思想把握深入
《麻雀》一文,是根据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于1878年4月写的散文《麻雀》译写的,作者生活在俄国农奴们饱受剥削、倍受压迫,没有人生自由的时代。他出身贵族,但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却非常不满。其原译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这是对《麻雀》写作目的的最明确的阐述。当然,对于小学生这样的背景及意图,徐老师给学生点到即止,学生能理解到这篇文章不仅歌颂了圣洁无私的爱,而且极为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对那些备受欺压与摧残而又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弱小者的无限同情及对残暴势力的极大厌恶。彰扬了老麻雀不畏强暴、反抗邪恶的大无畏精神。最后,蒙老师还利用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让学生感受人间处处都有爱,只有人人献出爱,世间就变得更美好,深化主题“母爱”的伟大。
六、不足之处
瑕不掩疵,蒙老师在学生自主习得后交流有感触、扣人心弦的词句时,可以有效的引领,如当第一位学生读到句子“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一处时,在交流感悟之后,教师可以引领“你还从哪体会到了老麻雀带给你的震撼?”在体会了老麻雀的英勇无畏之后,继而再引领“为什么老麻雀面对庞大凶猛的猎狗,可以如此奋不顾身呢?”再引出描写小麻雀的语句加以解读,抓住“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一重点句深入挖掘深意,体会老麻雀那深深的母爱。这样同样也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又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同时使猎狗的凶猛与老麻雀的弱小及与小麻雀的无助对比更鲜明,使老麻雀的拳拳母爱之情更显丰满。
总而言之,蒙老师整堂课脉络清晰,构思新颖,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地尝试选读课文的阅读引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引发了我们对于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教学上的差异和具体措施的思索。
听了钟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的语文《与众不同的麻雀》一课,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朗读和识字写字。
随文识字,生字随课文出现,边阅读边识字,结合课文来学。在随文识字中,要注意寓识于读。通过朗读,读通全篇的文字,然后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进一步确定字音,再通过朗读来巩固字音。要寓解于读。汉字的表义性,决定字义教学的实质是词义教学。寓理解字义于语意之中,通过与词句的联系,理解生字(词)的意义。要观察临写。“寓识于读、寓解于读、观察临写”既扫清了阅读道路上的“拦路虎”,又借助汉语拼音这个“拐棍”及朗读掌握了生字,理解了字(词)义,还通过老师的提醒、示范、指导强化了写字训练。
关于朗读,做到正确,有感情。正确不仅仅是不丢字,不加字,而且要读的有效,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关于写字,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看结构。
第二步:比特点。
第三步:找关键。
让学生观察后,老师范写,然后学生写。写是要注意一看二描三写四对照(看田字格中的位置,按笔顺笔画描红,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书写,写完后对照田字格的范字修改。
今日的课是区教研员调研课。上完之后,马上评课。教研员汤老师给予我这堂课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扎实。汤老师例举了五个方面做得比较扎实的地方,我记录在案,时时用以提醒自己继续深入课堂教学:
扎实一:据义定音有层次。“旋”是一个多音字,课文中,有这个字的词语是:旋风,旋转,旋床,旋出来。我采用了四步走:第一步,出示“旋”的两种不同的读音的意思,让学生据义定音;第二步:当学生定音之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三步:出示直观的旋床图片,让孩子们知道这是一种工具,加深了印象;第四步:把这些词放到同一个句子中读。这样有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对“旋”字的读音有了根深蒂固的认识。汤老师认为:我们的课,要少一些告诉,多一些引导和发现。
(花花反思:昨日在备课时,我读到“旋床”的时候,也愣了很久。我几乎没有听过旋床这个词,更不用说能否确定读音了。我想,既然连老师都不能确定的词,那一定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我打开《现代汉语词典》,仔细品查“旋”的读音及相关的意思,终于找到了依据。虽然词典中没有收录“旋床”这个词,但收录了“旋子”这个词。旋子的意思是:一种金属器具,像盘而比较大,通常用来做粉皮等。还有,温酒时盛水的金属器具也叫旋子。一看这个注释,我就知道,旋床,实际上就是金属器具。再打开百度图片,发现旋床就是车床。但孩子们对这些工具很陌生,于是我上网找了一张旋床的图片,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旋床就是这样的工具。)
扎实二:字词教学有深度。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我在教学中,抓住了四字词语的特色,集体出示读准确,反馈预习写正确,最后到写美观,层层落实。四年级的孩子对书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号修改法虽然可以修正错误的字词,但用多了必然会影响整洁。我出示的头两份作业中有错别字,还有修正字,让学生发现订正后,又出示了书写美观整洁的字,给学生提供了示范。
扎实三:概括情节重思维。课堂作业本上的第三题,学生有两处概括情节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汤老师问:到底是概括情节难呢?还是体会心情难?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概括情节显然比概括心情要难得多。因此,我抓住情节的校对,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依据进行修正,比较出谁的答案更加准确,体现了思维的过程。
扎实四:学习批注有范例。虽然不是第一次接触批注,但我还是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了范例。这个范例,对后面学生如何更加深入地做批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扎实五:小组交流有支架。做了批注,如何交流?我给了孩子们一个支架:我从( )感受到( ),因为( )。而且,我并没有在孩子们做批注的时候就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而是让学生有了静悄悄的充分的批注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
汤老师提两点建议:
一是课刚开始的时候,让孩子们比较自己说的玩陀螺的过程和“我”玩陀螺的语段进行对比,可以删除。孩子们表达自己玩陀螺的过程,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表述,也没有上升到书面语言的高度,与高洪波的作品进行比较,没有实际的意义。
二是交流批注的时候,把批注展示在幻灯上,会节约更多的时间,且让孩子们会对本节课的学习保持一种持续性的兴趣,同时也能把话语权充分地还给学生。同时,口头式的抽象表达过多,学生会有操作上的疲惫,展示出来则不同,能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并从别人的批注上,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书写的质量,批注的内容等。
今天在四(4)班上完《麻雀》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把控还不够准确,还是未能从儿童思维和儿童视角看问题。例如课堂出现的两个问题,其一学生对于故事的起因存在疑惑,我在建立梯子的时候忘记从起因、经过、结果三者关联性的角度去引导,其次是横向推理让学生理解:先有“看到的”“听到的”才有“想到的”,这块学生存在很大问题,也许是我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我抛出的是“横着读你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只能从文字层面去理解,仍无法从文本构成的角度去思考。这里我试图建立一个梯子告诉他们从三栏文字的先后顺序着手思考,他们仍不能回答,最后我只得问他们“想到的”内容能不能凭空瞎想、胡思乱想?要依据什么?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回答“看到的”“听到的”。我想问题还是在于我拔高了要求,问题指向性也不够明确。如果我说:“先写看到的,再写听到的,想到的,这样的规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可能会更为明确。
其次,课堂整体氛围是沉闷的,学生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等待分配任务的状态,朗读的次数不够,形式也较为单一。这一块儿,我得回看视频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去接受消化信息,看看我的思路还存在哪些问题。
再三,小练笔部分由于我没有让学生交流,直接让他们动笔写麻雀的喜悦,部分学生思路没打开无从写起,这一块是我欠缺考虑的,这里我应该让学生先想象,再来说一说,最后再落到写,或许思路就能打开来。上课时猛然想到的一个想法是可以把板书中的“无畏”换作“喜悦”,或者学生的写作路径更为明确。
其四,主题到底需不需要升华。课后有老师跟我说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主题是“爱”,我没有去升华,而是一笔带过了。于是我在想习作单元的课文是否需要像精读文一样讲呢?还是单纯训练写作技能,如果结合阅读策略单元的教法而言,还是需要升华主题的,但不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此处可告知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所想”的方法写作时要围绕某个中心意思展开来写,本文的中心意思就是?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
回想整节课,我似乎全程关注的是“把事情写清楚”的两个语文要素:“起因、经过、结果”和“所见、所闻、所想”,最后快结课的时候我问学生“通过这节课你要向屠格涅夫写些什么呢?”令我意外的是学生居然都能答上来。
评课专家纠结于本课应该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我倒不觉得第几课时很重要,我认为重要的是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学生在我的课堂里有所获有所得就足够了。
今晚再把视频看看,以学生的视角整理一下思路,优化一下教学语言,希望明天试课能有新的进步!
如果说教学是一种实践,那么公开课就是实践的检阅。九月来到径河小学,经过多次的听课学习,我也有幸能够得到专家的指导,上了来到小学的第一节公开课。
本次公开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五单元《16 麻雀》一文的第二课时,本单元为习作单元,单元要素包括两个:一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二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首先从教案设计上,教学目标明确,围绕单元要素设计教学流程,流程清晰。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关注学生过程的指导和方法的习得,并且将理解内容、学习表达、体会情感和感悟形象融合在教学环节之中,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要素。另外,在板书设计上也花了一定心思,能够从板书上了解写清一件事需要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总体来说,教学过程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规律,做到了流程清晰、教学过程规范。
但是,本次教学活动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日后改进。首先,在教学时,由于紧张语速偏快,以后要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另外,习惯重复学生的回答话语,这是不必要的。在设计教案时,教师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基础,去设计教学活动的,复习环节可以适当减少,太过简单或者重复的提问可以省略,这也导致在课时划分上不够明确,有些是在第一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课时仍然花费了时间。比如,“猎狗”不是教学重点,可以简略的讲。其次,由于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教师的话语体系需要发生改变,整个话语体系需要围绕“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这样也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体系,知道本单元的重点。最后,可以采用设计学习清单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总体来说,本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收获很多。当然,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也会在日后的学习以及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争取每次都能进步一些,再进步一些。
世界上最伟大旳爱莫过于母爱!洪侠老师这节课凭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深厚的语文素养同孩子们一起遨游在爱的海洋!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体感受课文,认识到位;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自主学习,形成开放、有活力的课堂。
用爱引领学生前行,学生的明天必将万丈霞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