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12 21:49:45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新教材中,共设计了两个小说单元。一个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祝福》是教读篇目,《老人与海》是自读篇目。另一个是必修五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其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教读篇目,《边城》是自读篇目。

(一)必修三与必修五小说单元的勾连打通

1.必修三与必修五的选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祝福》选自鲁迅作品《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人与海》由于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2)必修五的三篇小说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同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针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反抗史;《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教材的编者精心选择了不同时期(古代、现代、当代)最好作品,挑选了中国与外国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畅饮最醇厚的文学佳酿,同时,也希望藉此为学生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一窥堂奥。

2.必修三与必修五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一脉相承的

(1)必修三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小说本身的特点,学习小说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再现生活环境;必修五则在学习小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指向阅读者自身的提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说学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递,如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必修五则更注重细节的探讨和艺术特色的领悟。

(3)必修三小说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欣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品味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必修五则结合小说三要素探讨作品主题,细化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线索。

(4)在“研讨与练习”中,必修三强调对人物的整体了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则注重人物的变化及原因追溯,学习写作独立完整的读书报告,并能够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相互观照,深刻理解文学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在教材规定的内容范围内,充分发挥小说的优势,设计出形式各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小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一个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进行深入探究。这种方式虽然从表面上看内容显得单一,但是从学习效果来看却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发现探究,不仅可以详尽地掌握这一点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触类旁通,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二)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将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把“渔”授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曲折与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教师要根据文本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其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习的步骤,给学生提供参考材料或学习方法;然后,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学生的疑难,及时给予全班或者个别辅导;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检查、总结。

(三)充分利用分组讨论探讨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者学习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探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筛选归纳,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有时甚至可以是以全班为单位,学生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展示,发表本组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必要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外,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讨论重点,不可漫天乱谈,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为直观形象的方法。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小说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快更直观的感受小说内容。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穿插播放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还可以用ppt展示荣宁二府的结构布局和人物关系。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贾府外表的繁华和等级的森严,而且使学生对贾府的布局有了直观的感受,对贾府的人物关系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经常运用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使读和写相互促进,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和写作水平。读写结合有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小说进行续写,也可以缩写故事情节或者重新构思故事情节,还可以为主人公写小传,作评论,为小说拟标题、写提纲、换文体等。例如《祝福》教学中,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小说内容编写祥林嫂年表,以此了解小说内容和祥林嫂悲惨遭遇。上完小说后,又让学生以《谁是凶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这些作业利用课堂里很短的时间进行了选择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说教学中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模块中有两个小说单元,所节选的大部分是经典名篇。在教学中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师失去激情,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以新课标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小说教学,充分发 ……此处隐藏44530个字……各处一一抄检,通过描写一系列活动,表现了复杂的矛盾冲突,逆造了王熙风、晴雯、探春等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

2.分析有关章节中的人物形象

贾政:惧怕忠顺府,听信谗言,易于动怒,笞子时下手不知轻重,性格正统顽固。

贾宝玉:言谈机敏,不善应酬,矢志不移,性情温润,善体贴少女,思想叛逆。

王夫人:善用心机,以退为进。

王熙凤:指挥若定,管家风范。

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同时又热情实在,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晴雯:身份低微但性格坚毅,不甘心庸俗的现状,而发愤自强的女性形象,执着精诚,虚心求教,努力追求,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3.领会所选章节的基本手法

《诉肺腑》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物性格是其突出特点。

《宝玉挨打》情节听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香菱学诗》笔墨饱蘸深情,人物栩栩如生,人情味很浓,立意新颖,章法新巧。

《抄检大观园》情节颇为曲折矛盾复杂。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学习这四篇课文,要投入感情,展开想象,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又要“跳出来”,客观地评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三语文 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的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同时,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红楼梦》有关的章节,最好课外阅读《红楼梦》全书,力求较好地欣赏这部伟大作品。

四、考点例析

[考点]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此题重点是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客观世界中的一切具体的物象一旦进入诗中,便成为具有强烈感情色彩乃至具有深邃思想的诗的意象,这种现象,在美学理论中称之为移情作用。一种深入人心的意象一旦形成,它甚至可以世代袭下去成为一个民族的某种心理象征。自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被作为一种惜别的象征之后,“折柳”便成为人们送别亲友的感情表达方式。自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对美好的比喻之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继而流行,“桃花”就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总是重复某种意象的蕴涵,必造成阅读者的反感,聪明的诗人总是在寻找着表达的新意,所以杨柳、桃花在不同的诗篇里呈现出各异的内涵。例如,杨柳可以是依依惜别的感情寄托,但也可以因其报春的特征而勾引起少妇的闺思,甚至还能从它随风摆动的形象发现某些与人格精神有关的蕴涵。桃花可以是美色的表征,也可暗喻夕阳或鲜血。所以诗的意象中虽然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自在的物象,但是它们的内涵和指向则不应受到限制和定位。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闻”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因“折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以古代离别往往从路边折柳枝送别来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寄托着惜别怀远之意。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可见是有根据的评价。但鉴赏诗歌见仁见智是正常现象,因此命题者没有把这种评价绝对化,而是认为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考虑给分。这种主观性命题,更符合鉴赏的原则。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波澜,亦即情节波澜,它是小说的纵向运动。对小说结构的考察,亦应包括对情节波澜的考察。

总的说来,《红楼梦》的情节推进并非大波大澜、大起大落,不给人以大惊大喜的审美感受。从题材角度看,《红楼梦》是一部家庭琐事小说,从风格上看,它又是一部“不敢稍加穿凿”的大写实小说,这决定了《红楼梦》的波澜不惊。小说情节波澜的基本面貌如此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5

作文教学目的:

1、让学生感受人物的个性,理解人性美的内涵。

2、学会用典型材料来凸显人物的个性。

3、学习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个性凸显人物的几种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凸显人物的个性。

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本单元学习写人。写人的什么呢?写衣着,写相貌,写言谈,写举止,写行为……写这些具体的细节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个性,表面的言谈行为等都是为了反映人物独特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弘扬人物美好的人性。

明确了写人文章的表象和实质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写人难在那里?“类型化”、“脸谱化”、 “千人一面”的文章好吗?不好,因为“一母生九子,个个有不同”,所以一篇优秀的写人文章就是要凸显笔下人物的独特个性,尤其是人物美好的人性。

二、话题探讨

什么是优美的人性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思考:文中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文中的父亲有那些品质?

父亲,我爱您

父亲,还记得吗?曾经我们的家是那样的穷,妈妈没工作在家,您一个人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每日拿着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养家,可您从不厌倦。那日,您下岗了,妈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垂泪,她不知道以后家里的日子要怎样过下去。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您走到妈妈身边,握着妈妈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别哭,天塌下来我顶着,我一个堂堂男子汉,难道连个家都养不活?”是的,以后的日子,您早出晚归,靠着健康的体魄和别人一些微薄的资助,您重新开始,在险恶的商海中摸爬滚打,不知疲惫。每次看到您(熬红的)双眼,(苍老的)面容,(日益增多的)白发,妈妈眼里总是蓄着泪水,而我总

是一次次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坚强。

注: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动词、(形容词) 、副词

文章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写出了一个面对困难,毫不屈服的父亲形象。刚毅坚强、毫不屈服等都是父亲身上闪光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优美人性的表现。

美好人性的含义非常广泛,例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敬业、乐观向上、忠厚勤劳、幽默风趣、富有爱心、为人谦和、朴实善良、同情弱者、真诚守信等等。我们写人就是要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描写人性的光辉。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