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6 08:46:47
《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花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花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她,出身名门气质娴雅;她,诗文书画无不通晓;她,曾生活幸福爱情美满;她,又不幸历经离合丧乱;中国文学女子的第一,中国女性的骄傲!——她就是宋代婉约词宗易安居士——李清照。

我很崇拜他,所以今年暑假里,我特意去拜访了她的故居——李清照纪念堂。(在济南趵突泉公园里面,门票40元,这是我拍的几张照片。)今天,我将带着大家随着她的作品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女性。

走近作者:(该环节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二、赏读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文句。

自读——一生读——释疑——齐读。

二读: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

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明确:感情基调:“愁”——相思、孤寂。

本词内容:淡烟薄雾凄迷朦胧,秋凉渐侵,又逢重阳佳节,一个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终日寂寞无聊、孤寂愁苦,形容憔悴。

生成交流:你从《醉花阴》的哪些信息中看出词人写的是思念丈夫?

明确:“玉枕”,瓷枕。“纱厨”,即纱帐床榻。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补充背景注释一: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过渡:让我们沉淀心情,小声轻读,看一看,触一触,闻一闻,品味意象,感受意境。

三读: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体味感情,探究艺术效果。

1、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2、你认为本词中哪些句子能传达出词人的“愁”情,试作分析。

(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自由找相对应词句,并能作出对词句的赏析。集体讨论时,板书艺术手法和精炼的词语:比如移情于物、衬托、比喻、夸张,又、瘦、凉等)

①“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

②“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时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③“销”字写出香料慢慢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尽头!

④“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

生成问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明确:佳景衬愁情

重九这天,寂寞无聊的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以酒消愁,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她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不能与君共赏,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这里寄情于景,盛满衣袖的哪里是菊香啊,正是满怀的相思寂寥!

3、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讨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明确:词人踽踽独行,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卷”起,环境更凄清、冷寂,寒意更浓。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生感慨:这次第怎么不令人伤感哀怨啊,于是词人反诘、激问“莫道”,这份思愁能否让人失魂只有当局者感受最切!

此处是运用比喻,以人喻花。菊外形上纤细,被秋风吹落恰与女词人憔悴神伤的形象吻合。菊花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这里写人“瘦”,以外部形象表现抽象的内在愁情。

“瘦”字与上文的“愁”字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才衣带渐宽,形容瘦削憔悴。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表现出来,可以说愁是瘦原因,瘦是愁的结 ……此处隐藏8327个字……照的词,结合对作品的赏析,谈谈你对婉约派创作风格的理解。

教学后记

《醉花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教学重点

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三、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四、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五、播放朗读,品味诗词

六、自由朗读提读

七、赏析

问题设置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哪个字透漏出来的?

2、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见导学案)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比喻,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数量。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有长度,宽度,深度;秦观的愁有数量有深度。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小组讨论)

提示

李清照的愁绪延续了多久?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永昼半夜又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3、词人为何而愁?思夫

4、词人如何排遣相思之苦,打发空虚生活?赏析下片。提问明确喝酒赏菊重阳菊花怒放,香气溢人,景色越美,词人内心越凄凉。古人说借酒消愁愁更愁,因而“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关于这一句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5、“人比黄花瘦”这样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小组讨论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6、小结这首词写了李清照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从题材看是闺怨词。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

7、欣赏歌曲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8、拓展延伸

阅读《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éměng)舟,载(zài)不动许多愁。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问题设置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丈夫已逝,只身流落金华,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觉悲从中来。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妆,以泪洗面来宣泄内心的痛苦。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为写愁名句,这是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巧妙地运用比喻,把原本无形的愁绪比作有重量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愁绪表现的自然服帖,不着痕迹。

9、背诵《醉花阴》

10、作业运用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醉花阴》的画面

《《醉花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