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1 21:51:14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态变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需掌握十一个主要概念,六个物态变化过程,两个探究实验,两组主要图像.考虑到概念和物态变化过程较多,学生容易混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生活事例去理解。

以《汽化和液化》一节为例,理论内容很简单,仅仅是气态和液态两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和放热。但是如何合理应用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去,能不能用这一节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高思考能力。有这样一个题目“100℃的水和100℃的水蒸气哪一个烫伤更严重?”对于学生来说,在没有教师指导,不查阅资料的情况下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也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其中存在的物态变化过程,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进去。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

自然界中雨、雪、露、雾、霜的形成也是比较典型的物态变化,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的一个拓展。尤其是在教材所涉及的液化内容很少的情况下,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性学习,在讲解的时候还要强调吸热和放热。

水的沸腾探究实验是汽化现象的延伸学习,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总结能力。仅从操作上来讲,该实验很简单,大部分学生是可以完成的。但是能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现象,能不能按要求记录数据并进行总结,还是需要学生认真对待。

总的来说,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得出的过程,并能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在物理中体验到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到物理”很重要。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表达物态变化的时候写了错字,熔化的“熔”字写成了“溶”或“融”、汽化的“汽”字写成的“气”,热胀冷缩的“胀”写成了“涨”。出现这样的原因,除了学生看书不认字外,我在上课的时候有强调,但没落实到写下来,这使得我吸取了一个教训:越是简单的地方越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老师就不能忽略,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他们。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2

《升华和凝华》

这节课的内容我主要分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另外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的自然现象。教学中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试验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何掌握升华和凝华概念,关键是做好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在实验之前老师务必要跟学生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在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时,学生也要扎实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

今后的改进意见

1、精练教学语言

2、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过急地把所要的答案讲出来,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3、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各种升华和凝华现象以及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时,学生有困难,说明学生缺少对身边事物,以及一些现象的观察,所以在讲解这些知识的时间上花的太多,造成后面时间不够。还有觉得自己在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时候缺少逻辑性和层次性。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紧密性,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熔化和凝固》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的培养,将原来作为演示实验的“固体熔化过程”改成了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小组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预设中,我本是根据以上教学思路来上课,目的通过学生动手和亲自观察来真正体会到科学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从而喜欢上科学,爱上科学,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精神,并根据记录数字画出熔化表图象,得出不同固体熔化时特点,并根据熔点分析其中规律。

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5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哪就为下面分析其中科学规律难以在课堂探讨。以致这节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

见到如此,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5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在学生观察时,也要求学生明确分工,1位同学搅拌,一位同学记时间,一位同学观察状态变化,一位同学观察温度计示数,并要求试管内温度与水的温度保持5摄氏度之差。这样以免温度升得过快无法观察到温度在40摄氏度时保持不变。

3、海波和石蜡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4、并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5、在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先进行演示,发现其中操作方法和规律及实验改进方法,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容易调控学生实验进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汽化和液化》

本节课以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以及演示试验塑料袋中的酒精,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涨起来,引入汽化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

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在研究“水沸腾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随堂练习量不够,学生暂时无法解解释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现象,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

2、在教与学这个环节,即师生间互动与交流还需要加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 ……此处隐藏6582个字……有学会的心理过重,以后应当控制语速和轻重音,用语速的快慢节奏和声音的轻重来突出重点比用快速的重复两遍效果要好得多。

3、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今后需要在此有所加强。

4、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所以课堂气氛对于优秀生不显得活跃。

5、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可以随时知道他们学到了什么程度,所以后进生的积极性被提高,其中一学生尤为突出,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上课从从来不听到主动记笔记,下课问老师问题,也带动了一批人,为初三的复习创建了良好的氛围。

6、备课时要紧系《教学大纲》,分清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有针对性;熟读近三年吉林省中考题,使自己心中有题型,重点考点以什么形式再现;教学要分层次备好学生。

7、表扬学生讲求艺术,不盲目,不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本节课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清晰掌握学生的目标学习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查漏补缺。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8

复习完物态变化这一节后,我对这一节的复习有以下几点反思。

1、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概念,如熔化,凝固,升华,凝华,汽化和液化等概念模糊不清。在考试中仍大面积出现把熔化和升华混淆等。

2、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在这张试卷的实验题中,其实考的就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果单纯的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但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蔬菜和水果水分蒸发的快慢,他们就无所适从。

3、对于温度计的读数也不太熟练。零下22度往往看成22度。最后一题是关于温度计的计算,全班只有少数同学答对,可见我在上温度计这节新课时,讲的过于简单。没有进行深入的训练。这个毛病有待在以后的课上改正。

4、探究实验仍是弱点。 这就需要在以后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题的强化训练。此外,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应该多做一些探究性实验和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9

本节课课程标准有四项要求:(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2)了解温度计工作原理(3)会测量温度(4)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本节课容量较大,但要求都不太高,学生对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认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作为本节的重点。现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谈一些反思。

一、有待改进的方面

1.表达不够精炼

在引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炼,指示不够明确,以致有些学生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没有想想测量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直接就记录数据。另外在谈及体温计的特点时,语言条理性也有待提高。

2.语言不够科学准确

在引入新课时,我提到“水还可以转化成水蒸气,例如我们平时看到烧开水时冒白气”,但是白气其实是小水珠,所以这里不科学准确。

3.小结过于简单

在小结时,我只提到了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忽略了这节课其他的重要知识点。

4、不善于引导

新课程更加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步步深入,富有活力。在这节课中,我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的思维没能充分拓展。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学生设计温度计,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再利用幻灯展示这个设计过程,相信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二、较好的方面

1、引用当地天气预报

在课堂中,为了说明℃的读法,播放了一段自己录制的中山港口天气预报,起到了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

2、学生先动手使用温度计测量再归纳它的使用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先讲解温度计使用前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测量待测液体的温度,而我在这节课中是先讲了使用前的注意事项,然后就让学生估测液体温度,接着测量,最后再根据我看到的刚才学生测量时犯的错误,大家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才得出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做学生印象更深刻。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0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悟得了一些体会和教训,现小结如下:

一、经验体会:

1、在生活经验中,学生都知道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但是很少有学生独自使用过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为此,我准备了温度计让学生实际测量热水的温度,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2、通过课件,也能比较清楚地讲授了摄氏温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较强。本节的难点之一是温度计的读数,特点是负温度读数。以往几年的学生都在这个知识点上出错。可能是南方的学生较少接触负温度。为此,本节课在这个方面投放了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仍然出错,这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巩固。

二、不足之外:

1、由于第一次接触温度计的读数,故很多学生分不清“示数”、“读数”、“读作”的区别,在此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较紧。体温计部分的效果较差。

2、没有联系体温计的构造与凸透镜的关系。

3、教师讲的还是太多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1

新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为3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纸锅烧水”实验。

第四章第三节的“想想做做”小实验“纸锅烧水”,课本中所用的方法是:取一张厚纸做一个小纸锅,盛上水,用酒精灯加热。但这个小纸锅如果学生做不好,就会影响实验效果,而且做起来也浪费时间。如果用一次性纸水杯来代替纸锅,用蜡烛代替酒精灯,学生就可以自己在家里做这个实验了。可以使这个实验更加方便简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点。但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纸杯中不要放水太多,大约1厘米深的水即可。这样,3-4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水烧沸腾,以免加热时间太长,水不沸腾,实验失败。

第二,用硬纸壳做一个杯盖,盖到纸杯上,可以缩短烧水时间。当听到水发出响声时,再打开纸盖,观察沸腾现象。

第三, 实验时,要用蜡烛的外焰加热纸杯底部,避免把纸杯烧坏。加热时,纸杯底逐渐变黑,不用担心,实验完毕后,把水倒出,轻轻地刮开已变黑色的纸杯底,就可以看见白色的纸杯完好无损了。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