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1 21:51:08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

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中,我既为高一(3)班62名学生的全员参与、讨论激烈、勇于回答而欣喜,也为自己设计课堂的不足和讲课时的紧张而遗憾。结合上课实践,我想谈谈教学中的“足”与“不足”。“足”主要有四方面:

一。 语文课堂是有温度的

课堂是有温度的。教师要用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以唤醒学生、感染学生。因此,在讲课伊始,我采用了干净利落的激情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过的“说客”形象,自然过渡到能言善辩的主人公“烛之武”,以启发学生高效地进入文本。

二。 走进书声琅琅的课堂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语感的,也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也是审美的。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考察。因此,本节课共设计了4次朗读,刚刚接触文本的朗读;分析完之后的朗读;扩展提升的朗读,以及最后的自我朗读。

三。 走进活动充分的课堂

1.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实践者和承担者。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而充分,是新课堂教学生命力之所在。在我校“1121”高效课堂模式的倡导下,我设计了一组讨论活动,共4个问题,10分钟。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巡视、督查、点拨,以期全员参与,并让他们有共识,有碰撞,有质疑。

2.充分地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上课之前,我在给学生说学校领导要听我们班的公开课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大家相信我,我也会相信大家”。这群可爱的孩子,在课堂的表现——朗读时声音的洪亮、下课后送给我的掌声,让我惊讶之余,也让我感动。

四。走进拓展提升的课堂

语文课堂呼唤深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老师曾说过:“教师须用勤勉作桨,用书籍作舟,用燃烧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广度中向着语文课堂的深处漫溯——最终让课堂、让师生共同拥有的,一定是高度”。在让学生畅所欲言“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后,紧接着又展示了名家点评,以期学生通过诵读,更深刻地理解烛之武游说时的“不卑不亢”、“委婉含蓄”和“步步深入”。

“不足”之处主要有五方面:

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高效性,我将学生按照座位划分了A/B/C三层。现在细想,竟有“三六九等”之感,没有完全、高度地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要高度地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二。课堂掌控能力不够。前面几个环节进行地非常顺利,到最后,时间多出2-3分钟,我只是让学生进行“没有要求、没有目的”的自读,以致声音稀落,效果不是很好。

三。板书不清晰,不条理。板书是文本的线索,也是学生梳理知识、掌握知识的脉络。课前,需要对板书精心设计。而这一块,恰恰是我所忽视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字迹不够艺术,也就称不上“美的享受”。

四。课堂上对“言”落实地不够全面。“言”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石,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等都要面面俱到,不可只讲“学生之不会”。

五。文章切入点不够灵活。整堂课以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为主线,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秦伯心理活动的揣摩。全国优秀教师王君在《十年岂能磨一剑》中写道:大片《英雄》中论剑道最高的境界不是剑在手中、剑在心中,也不是人剑合一,而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最好的教法是教无定法。以任何一个切入点进入文本,都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每一篇课文都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而个人所得却不尽相同。我将竭尽全力,力求每节语文课堂都能关注每一双期待的眼神,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享受知识的愉悦时光!而要达到这一境界,离不开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教师理念的进步,教师自我砥砺的成功。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虽然退居幕后,选择适时现身,但是在课外备课中,教师绝对是一个主动者,是一个积极建构与科学预设的人。它需要教师时时充电,时时反思,时时进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2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本文的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人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许多古汉语词句。扫除了语言上的障碍,学生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理性之美。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把握“言”“文”这两点。

所以,我在引导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了烛之武深沉的爱国情怀。教材是学习写作的范例,也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本文中总结写人叙事的技巧,归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并在写作中学以致用。本教学设计力求稳、实,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教学目标少而精,由整体到局部,思路清晰,侧重学法指导,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这篇教学设计还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课文达到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从而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实现了学生、教师角色的还原转化,在老师的导演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热烈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加讨论,学有所得,感到古文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逐步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地方还需改进。

首先就是部分学生预习不扎实,马马虎虎,不能按照要求去做,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其次课堂评价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激励性的语言单调不够丰富,对学生之间的、小组之间的评价有些欠缺。这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3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如烫手的山芋,摸涅不得。因为在文言文中承载着比较多的内容,有语言文字,也有人文的,要想在一堂课内很好的完成这些任务比较困难,而且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教师习惯于越“文”讲“言”,强调各种古汉语语法规律,以为总结种种规律便能多快好省的学好文言文,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观照;二是学生诵读感悟文本的时间被教师疏解文言字词句所挤占了。由于课堂教学“文”与“言”不能兼顾,以致教学效果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极为不利。

鉴于上述情况,如何实施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顾。首先要注重文言文语言教学,着力于必要的文字梳解、语言品味,走出了“重文轻言”的误区;其次要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要探究语言文字中的文化信息,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并实现教学实施中的文化传递,走出“有言无文”的误区;最后要重视反复诵读,模仿练读 ……此处隐藏15895个字……堂观察,很多组别居然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有的组别居然说没问题。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来源于艺术生对普通学科知识的相对忽视,我想他们初中时代,文言文的学习是远没有达标的,所以阅读文本,只浮于最表面的东西,无法发现问题。

讨论结果还在各组手里,只好等下节课看看具体情况,再帮助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5

一、确立课题并确定教学目标

本人把《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这次研究性学习,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习兴趣;

二、使学生懂得如何选题,如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三、培养学生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的研究性学习,我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阶段;学生研究学习撰写论文阶段;表达交流研究成果阶段。

1.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阶段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但并不排斥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开始时,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耍。在选题时,有些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不知道选择什么问题来研究,我就采用集思广益的方法,让学生先把自己的研究问题在班上讲一讲,使同学们能互相启发。这样一来,同学们思维共振,思路开阔,提出的研究问题越来越多。比如“为什么说春秋无义战?”“从《烛之武返秦师》这篇课文看古代对人的称谓”,“论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对‘秦晋之好’的质疑”,“论秦穆公的称霸野心”,“‘子犯请击之’,子犯明智吗?”“试论烛之武说晋退师的可行性”等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但有些学生的选题,口气大得很,如“论秦穆公的称霸野心”,这些论题,足可以写成一本书。对此,我给学生提了两点建议,以帮助他们重新确立课题;一是研究性课题的切口要小,“择点不择面”。二是要选自己比较熟悉的问题写,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2.学生研究学习撰写论文阶段

研究的课题确定后,接着就要收集材料,广泛阅读撰写论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得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我注意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如阅读《语文读本》里的《晋公子重耳之亡》、《郑伯克段于鄢》,还有《文言文选读》里的《晋归楚钟仪》、《晋灵公不君》以及《左传》中的《崤之战》等材料。有的学生还在网上查到了《春秋五霸》、《晋文公即位前的流亡生活》等文章。通过这样的定向阅读,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获得了研究所需要的灵感和资料。他们学会了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地归纳资料,得出相应的结论。同学们发现研究并不神秘,研究就在本书之中,就在阅读之中。就在实践之中,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研究和写作。学生的论文,虽然不是长篇大论,或许还幼稚,但我觉得,我们不必用成人化的标准来品评,不必用规范的学术论文格式来衡量,只要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见解就行了,不要求有多么深邃的思想,完美的推埋。可能有些同学的观点早已被历史学家、文学家写过、评论过,但文中的观点,是同学们经过自己的脑袋思考论证得出来的,这也是自己的独到发现,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表达交流研究成果阶段

学生的小论文交上来后,我认真阅读批改。为总结交流做准备。虽然学生的论文有的不够成熟,有的观点又太偏激,有的材料不够充分,但我都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它们,极力找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以肯定、赞扬的评语为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那些好文章,我则拿出来在班上交流。让大家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生们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能够互相地取长补短,正确地认识自己,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总结与评价

这次课题研究研究,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好的方面就是:

(一)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二)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文学艺术的熏陶,渐渐积累起相关的语文知识,学生不但阅读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还阅读了历史方面的知识,对春秋战国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人物、风俗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到了许多教材以外的知识。

(三)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在研究性学习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有很多的“为什么”,希望另辟蹊径,提出更新的见解。课文中蕴含的重要思想文化因素被发掘出来了。如:“国家利益最重要”,“知恩图报一一谈‘义’的重要”,“大丈夫能伸能屈”。此外.一些学生能够超越史实本身,把问题上升到对历史、现实与做人的高度去思考。如“不要埋没了千里马”、“守信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退一步海阔天高”。在分析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不足之处是:

(一)写的论文材料不够充分,论据不足。

(二)局限在就事论事上,问题不够深刻。

此外,学生还需要充实自身的文化知识。

附:研究成果

《春秋无义战》

春秋是列国兼并时期。其时各国并立,你争我夺,社会混乱,烽烟不断。据《左传》一书记载,就发生过400多次军事运动,但没有一次战争是正义的。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讲到,秦穆公被烛之武说服了,并与郑国结盟,同时留下杞子,逢孙、杨孙驻守郑国都城。秦穆公万万没有想到,秦晋两国由此加深了矛盾,并埋下了战争的祸根。

两年后,晋文公死了,适巧杞子又得到了掌管郑都北门的机会。杞子立即将此情况密报秦穆公,建议秦国“潜师以来”,征服郑国。秦穆公企图乘晋国丧君之机扩大霸权,不听蹇叔劝谏悍然发兵袭郑。晋国不容秦国扩张,伏兵崤山,与秦军大战,结果秦出师无功,兵败崤山。

这就是著名的峭之战,此役中,秦穆公的贪婪虚伪,刚愎自用使他不惜让军队劳累地去袭击远方的国家。秦军因疲劳而力量衰弱,远方的国家都做好了防备,秦军哪有不败之理?然而秦军兵败,秦国的百姓必然蒙受极大的灾难。晋国之所以出兵截击,无非是怕秦国的势力增强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次战争该不是正义之战吧?

再如《国语》所记录的《勾践灭吴》一文,吴国攻打越国就是为了侵占越国的土地。用文中的话来说便是:“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但在越国的金钱与美女的诱惑下,吴国太宰在吴王面前为越国说好话,从而放了越国一条生路,却给吴国带来了灭国之灾。十年后越国重整旗鼓,终于灭掉了吴国,这两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无非是为了一己私利,也就毫无正义可言。

还有,周厉王为了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野心,连年出兵远征,国内财用不足,他便把河川山泽封为国家专利,禁止平民狩猎、打柴、捕鱼等,结果断了平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弄得民心不服,怨声载道。他发动这样的战争更无法说是正义之战了。

《左传》中记载的著名大战,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等,都是春秋时期各国企图称霸于天下,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弱肉强食的战争。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