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抓老教授的特点外,还要分析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较注重对“我”成功原因的理解,而忽略文章整体把握,课堂教学形成“挤牙膏式”,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念。
通过教研,特别是校长讲《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备课要深:要深钻教材,研究学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要培养的能力。
2.课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句。
3.培养学生情感生活的体验。把对生活的体验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表达的清楚准确,语句通顺,情感真挚,富有感染性。
4.组织教学要力求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学生是可点燃的火把,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者,而不是苦学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2进度有点儿慢,赶紧的节奏。今天下午走进第三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聚焦人物描写展开教学,就这节课自我总结点评如下。
1.读题,揭示"主角"。
2.读文,串联"内容"。
3.读句,品悟"形象"。
4.读法,迁移"写人"。
从1说起,课题你会怎么读?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唯一"说疑惑,一是为什么说是"唯一",二是这个唯一的听众指谁?自然从课题导入学文。
第2点的读文,指的是默读全文,延续前两课的方法,聚焦主要人物串联情节说内容,学生给了两个答案,其实也是两种方法,一是记叙文要素串联法,二是主要人物串联法,各有道理,学生能接受。
第3点是本课的主要板块,先快速扫描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再聚焦片段找到"证据",我以"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作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采取找句,有感情朗读的策略,分角色读,铺垫情感,难点部分采取找句,想象练笔的策略,走进内心,层层剥笋般体会"平静"表情下"老教授"那份对"我"的关切和鼓励,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以及对"我"更高的要求,从而突破"像深深的潭水……的理解。
学到这儿,一节课走近尾声,回顾最近的学习文本内容,结合板书上的人物描写方法,我作出小结并布置作业,一个人,一件事,与"我"相关联,想想朝夕相处的同学或老师,试着用上以上方法,写一片段,表现人物品质,表达作者情感。复习课文内容后晚上"唯一"的作业,不知是否拔高了些?期待明早学生的作品!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3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有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朗读的量还不够,朗读的质还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4这是小学六年级的一篇课文《唯一的听众》,当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开使茫然不知其味,但当读到结尾时,激动的情感在心中涌动,我被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被文中那位可敬的老人所打动!对文中初学小提琴的我来说,一位每天按时来听自己的拉琴的听众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与鼓舞,尽管她说自己是“”,但我感觉不到,我每天用心拉着难听的琴声,她每天用心聆听“美妙”的音乐!当我最终取得好的成绩时,才知道,那位每天听我拉琴的头发花白的唯一的听众竟然是音乐学院的著名的教授!老人的美好心灵怎不让人感动!于是我不禁思绪起伏……本以为这节课没问题,如此感人的文章,孩子会和我一样感动,而且文中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语言流畅,教学应该得心应手!于是很容易的设计出了我的教学思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先提出文章哪里让你感动?然后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这样,来展开对文章中心的挖掘与对人物美好心灵的探索!接下来说说我为什么会成功,深化人物品格……
就在我胸有成竹的走进教室开始我的教学的时候,意外出现了,“文章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面对问题,举手的寥寥无几?难道不会说,不会呀!她们应该挺能说的!那是……我用询问的眼神扫视着班里的其他同学,正准备问的时候,尹雪松说话了:“老师,我不感动!这篇课文没什么!”“就是,我也觉得没什么可感动的!……”汪宇翔等纷纷响应……字串9
“啊?是吗?你们都不感动?”……
我晕了,怎么会这样呢?尽管我难以相信,但事实如此。我的教学还能像我的设计那样进行吗?那我要设计怎样合适的路径来指导孩子的学习呢?
于是我在头脑中大胆的进行了最快速度的调整:字串7
1、召开辩论会,题目“你感动吗”。字串5
2、你喜欢文章吗?围绕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字串3
3、学生评价课堂,你喜欢怎样的 ……此处隐藏13750个字……想来,除了教学理念没有彻底转变外,还有对学生也就是儿童的认知没有弄懂弄透。课堂教学是表扬的艺术,并非仅是口号,更是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小学生需要在鼓励中成长,这是学情,是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把理念转变为实践是艰难的,因为我们对儿童的认知不全面甚至于把学生当作成年人,因此,“挑毛病”的课堂才会司空见惯。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意为之并非不对,但更需要从心底里认可“儿童需要鼓励”的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慢慢地转变为无意为之,直至习惯成自然。
四、依据学情关注学生进步
尽管我努力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烂熟于胸,有时却不得不回味一下前后教学环节的联系,此时便失去了对学生的关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该在学生的表现与成长上,不应该在教案上。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时,却发现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有时甚至于差强人意。
为什么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进步?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关注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上游学生无所事事、下游学生听不懂成为多年来的难题。因此,在魏书生老师的课堂上,下游学生写词语,不用听课。其次是学生性格各异,听课与不听课并存,看似听其实不听者有之,看似做小动作其实在听课者也有不少,这并非“一二三坐端正”就能解决的。因此,把握学情就要照顾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这不是所有教师的所有课堂都能做到的。最后,老师找不到针对不同性格特点孩子的教育方法,虽然希望能促进孩子成长进步却束手无策,因此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把握学情,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练成者着实不多。
反观我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因为是一节公开课,总想呈现一节完整的课堂,“赶进度”的情形依然存在。赶进度时,心里想的是“进度”,也就难以关注学生。毕竟,即使让学生读课文有进步也需要跟进指导反复诵读才行。
执教一节校内公开课,虽经过精心准备却依然没有达到理想境界。尽管这几年始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却依然是问题多多,下次公开课才会更加精彩。当然,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好在,我一直在路上。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43月7日,我和檀小所有老师一道,迎来了教研中心的教研员们的集体视导,心情有些紧张。王颖老师聆听了我的第一节课——《唯一的听众》。
时间已经过去几天了,可我还是没有从那节课的遗憾中解放出来,还在没有能处理好“问题传递”与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的关系而纠结着!为自己没能深挖文本,让学生体悟人物的语言美而遗憾着!
其实,通过两次试讲,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已经确定了。也许是我太想展现学校的“问题传递”的特色了,课上便要求学生以“问题传递”的形式谈对老教授的充满诗意的语言的理解。在传递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一些孩子的“力不从心”。教师的要求有些高了,如:老人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我”听后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在学生“问题传递”的过程中,我过于相信学生,高估了他们的能力,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生活实际来深化他们对老人语言的理解。但由于人物语言的含义非常丰富,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但欣赏起来颇有难度。这是,如果我及时而果断地改变教学策略,把深陷迷茫之中的孩子们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教师的帮助引领下前行,或许课堂会更活跃,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授课时的变通能力,对课堂的成败起了较大的影响!
课后,王颖老师针对我的课堂的表现进行的点评,并从“人物语言美”这个角度,对我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令我受益匪浅!王老师认为,本节课最难得一点是老人充满诗意的语言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这样讲就会有诗意的效果?通过了解老人的身份,再来揣摩老人的语言,就不难发现老人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的高手!“诗一样的语言”,一定是情感充沛,让人的心为之颤动的语言!老人什么技巧也没交给作者,却赢得了作者的敬佩,他不愧为智者!
从写法的角度,老人的几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也各有不同!传递的形式不同,却得到了作者的由衷赞美!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虽说之前已经上了一些课,但是这篇课文《唯一的听众》算是我第一次上的课本课文内容,所以在之前我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所以这篇课文上得也算是比较顺利,但是问题也有很多。跟老师讨论的时候老师指出了我的问题,就是我自己说得太多,学生讲得太少,因为课堂是以学生主体,老师起的是引导作用。有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不应该着急,不要抢在学生面前将答案说出来,如果他们不能回答,就要做适当的引导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课上的朗读环节比较少。实际上朗读的作用要比我想象中的要大。我一直都以为朗读不过是一个拖延时间或者酝酿情感的环节和方式而已,非常无聊。实际上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和我想象的相反,朗读的效果和作用要大得多。它可以让学生领会课文情感的同时获取课文信息,从而能够得到回答问题的思路。
要不要专门设置一个朗读的环节呢?老师说涉及朗读环节并不需要太刻意,相反,优秀的老师会将朗读环节穿插在课堂的细节之中,使得朗读能够更加好的和课堂融为一体,滴水不漏,可以将朗读课文的环节放在同学回答完问题之后,这既是一次朗读的机会,同时又是对刚刚思考过程的一种巩固和反思,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在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刘辉同学(班上的一位后进生)将一个问句读得颇有意味,我就下意识表扬了他。老师在课后也跟我说这个表扬是比较到位的,但是你表扬了他之后可以让他单独再读一遍,可以让同学们向他学习,从而让这个偶尔的闪光点效果达到最大化,而且被表扬的学生的自豪感也会得到满足。事实上我在第一课时表扬了他之后,他居然在第二课时主动回答了一个问题,这着实让我惊讶,也验证了我的猜想和老师的观点。或许一个表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是如果可以让一个学生对一节课或者是一篇课文产生持续的关注和专注,那么表扬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
“问题可以少一点,解题的过程可以长一点。”我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总是担心撑不满40分钟,老师就给了我这个建议。实际上课堂没有必要安排得行程满满,同一个问题可以多问几次,或者换着法子去问,问了优生之后再问后进生,如果后进生答不出来,我可以让他模仿优生的方法将问题再回答一遍,因为上课是以全班为对象的,而不仅仅是那么几个人。我问这样的话学生们不会觉得很无聊吗,老师说对于优生我们可以在课后给予他们额外的一些关注,毕竟课堂要面对的是全班人,而不是个别人。
我自己也反思了一下,或许语文的学习也可以参考我自己外语学习的方法,就是锻炼自己“听说读写思”的能力,那么在课堂上也可以分为这几个板块,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围绕这几个点去训练他们的能力。而我的这次课堂安排可以在分析老人的话语的时候训练他们的“读”和“说”,分析神态的时候训练他们的“写”的能力,至于“听”,就是他们在课堂上听同学们说、听老师说的时候的课堂吸收了。总之课堂环节的设计可以是多样的。
这次正式的上课给了我非常多新鲜而且宝贵的体验,既然踏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步,我也衷心希望下次的课堂、下一次的自己能够更加出色。
文档为doc格式